被迫搬到砖塔胡同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可朱安没疯,她把日子拆成极小的碎片: 清早去前院拿箱盖里的干净衫裤,抖一抖,再把自己缩回后院; 听见鲁迅咳嗽,赶紧把茶泡好,却不敢递,只敢放门槛,转身跑; 夜里听见他和学生笑,她就把窗户关死,怕笑声漏进来,照得自己更荒凉。
在北京的胡同深处,散落着一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印记。1912年至1926年,鲁迅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四年时光,很多地方都记录着他曾经生活的轨迹。绍兴会馆、八道湾胡同、砖塔胡同和宫门口西三条(今鲁迅博物馆),这四处居住地见证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岁月,也记录了他思想的蜕变
1923年7月14日,鲁迅在当天日记中写道:“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,自具一肴,此可记也。”五天后,周作人托人送给鲁迅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鲁迅先生:我昨天才知道,——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。我不是基督徒,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,也不想责谁,——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。我以前
▲ 周作人(1885年1月16日~1967年5月6日),浙江绍兴人。鲁迅之弟,周建人之兄。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、文学理论家、评论家、诗人、翻译家、思想家,中国民俗学开拓人,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。
2025 年 9 月 25 日,鲁迅先生诞辰 144 周年。当我们踏过北京的胡同肌理,从菜市口的绍兴会馆遗址到阜成门内的青瓦小院,那些留存的遗迹仍在诉说:这座他生活了 14 年的城市,不仅见证了周树人到 "鲁迅" 的蜕变,更孕育了他既如史诗般壮阔又似诗歌般坚韧
鲁迅不负所望,1918年5月,在陈独秀主编的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体小说《狂人日记》。其后,他正式加入了杂志的编辑工作,不断发表反对封建礼教和军阀独裁的杂文。《新青年》是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,而鲁迅则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。他
1985年,我在《鲁迅研究动态》第5期发表过一篇《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——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》,后收入拙著《鲁迅史实求真录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。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时间最早、资料最全、立论最为持平的一篇,长期为研究者频频引用。近来,
1923 年 7 月 18 日,周作人递给鲁迅一封绝交信,全文如下:“鲁迅先生:我昨天才知道,—— 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。我不是基督徒,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,也不想责谁,—— 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。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,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。我想订正